站在2012年底展望2013年,我們大概梳理一下明年的策略,探討的比較多的是關于經濟的長期增長動能問題,因為經濟的增長動能基本決定了股市的成長空間。
經濟的長期增長動能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上一個十年我國的高速發展是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要特征的,而投資驅動又是以重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為背景的。經過了十年的長足發展,曾經的鋼鐵、電力等支持重工業化的“五朵金花”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低產能利用率極大地損傷了這些行業的盈利能力,從資金運用效率角度來看,繼續向這些行業投入大量資金已經變得不再經濟。那么下一個十年,我國的經濟增長點又在哪里呢?繼續延續投資和出口的老路已經面臨了邊際效應遞減和現實條件的制約,我國經濟已經走到了必須要通過結構調整來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時候了。而從一種經濟增長方式轉向另一種增長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注定需要時間累積,股市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注定要在摸索中前行。
以史為鑒,我們看到美國歷史上曾經經歷了兩次重要轉型:一次是在十九世紀的最后30年,和我國在過去十年所經歷的一樣,美國當時處在重工業化階段,當時最重要的產業是石油、冶煉、鋼鐵、化工等等,并涌現出了一批偉大的公司,美孚石油、通用電器、杜邦化工……;第二次轉型是在二十世紀的最后30年,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在PC、電信、互聯網、生物制藥等四大新興產業中獨占鰲頭,并誕生了微軟、思科、朗訊、谷歌等一大批我們耳熟能詳的偉大公司。
今天的我們正在經歷重工業化后期,要想實現再一次的成功轉型,科技進步或許是影響我國未來30年的核心要素。而要將科技進步轉化為生產力,資本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從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來看,資本與技術的結合將產生巨大的能量,正如蘋果之于美國,三星之于韓國的意義一樣,我們期待著屬于我們國家的偉大企業的誕生。
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價值發現,發掘具有高成長特質的優秀企業,資金不斷向其集中,在資金的推波助瀾下,幫助企業規模呈幾何級數成長。雖然目前資本市場的資金并不是太充裕,社會資金也不是太寬松,但仍有大量的資金在孜孜以求地尋找獵物――有潛質的公司。對于一家好公司而言,是從來不缺資金青睞的,從VC到PE再到創業板,一整套的價值發現體系已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立體。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創業成本大大降低,比如Facebook,,這個社交網站從幾個年輕人的想法到上市后創造的神話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我國的年輕一代不僅文化素質大幅提高,而且選擇創業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這讓我們看到了我國經濟未來的活力所在,看到了創新的源泉。因此,與其在這個時點我們絞盡腦汁地猜測未來十年我國的經濟增長點在哪里,不如關注一下我們的身邊,關注一下年輕人,關注一下資本的流向。
機構來源:交銀施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