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銀施羅德行業分析師蓋婷婷
醫藥股作為防御性板塊,在宏觀經濟不明朗的背景下,向來深受投資者的喜愛。雖然經濟增速已經在去年4季度確認觸底,但由于上游和中游行業從微觀層面上并未顯示向好趨勢,所以醫藥今年以來仍然成為反彈中的主力軍,同時由于白酒板塊受政策影響而導致的利潤增速下滑,使得白酒的倉位轉向醫藥,導致今年醫藥的表現更加靚麗。
從基本面的角度看,醫藥作為必需消費品受宏觀經濟的影響很小,環境污染、人口老齡化導致的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病率提升,給醫藥行業帶來持續穩定的需求增量。國家在前幾年建設的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醫保,完善了我國的醫保體系,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全民醫保,也促進了就診率的提升。雖然從大背景看,醫藥的長期增長可能是比較確定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現實性的問題,縱觀全球,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在為醫療支出的超負荷而頭疼,可以說醫改是全球性的難題。我們國家碰到的問題同樣是醫療費用的高增長給醫保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政府必將出手進行限制,去年12月份,衛生部、人保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基本醫療保險付費總額控制的意見》,計劃用2年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的各類醫療機構實行總額預付管理,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其實早在這之前,北京、上海等地區已經先行試點,比如上海,2011年全市實行總額預付制之后,醫保支出增速從兩位數下滑到個位數,雖然總額預付未必是最科學的控制醫療費用增長的手段,但卻是見效最快的方法之一。總額控制必將帶來整個行業增速較之前幾年有明顯的下滑,醫藥行業的分化也將由此展開。
結構性分化預計是未來醫藥運行的主要特點,因此在投資時,需要更加細致的自下而上甄別。雖然總體增速水平會下降,但是在一些細分領域,國家的支持力度卻比較大,而相應的也出現一些投資機會,比如大病醫療保險給予癌癥、尿毒癥等疾病更高的報銷比例,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腫瘤用藥相關產業的投資機會。國家對于縣級醫院的投入帶動了縣級醫院的用藥增速顯著快于一、二線城市醫院,相應的在縣級醫院占有重要市場的中成藥企業也或從中獲益。往后看,政策上對于創新藥的鼓勵,招標中質量權重的上升,也一定會讓真正做研發、關注產品質量的企業提升市場份額。
醫藥板塊是培育成長股的搖籃,在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穩定需求背景下,優秀的企業競爭優勢更加突出,個股突破千億市值或將指日可待,讓我們一起見證這一時刻的到來。